衛塞節(Wesak Day),源自古印度的巴厘文“衛塞迦”(Vaisakha),意指五月的月圓之日。與眾不同的是,這個節日,並不單純只為了紀念某一件事,或某個特別日子,它紀念的是佛教的三大盛事,即佛陀的誕生、成道及涅槃。
佛陀,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,誕生於西元前623年的五月月圓之日、成道於西元前588年的月圓之日、並且於西元前543年的五月月圓之日涅槃(註一)。所以有這麼的一句讚語流傳:
“佛陀誕生藍毗尼園,月在衛塞圓;佛陀成道菩提伽,月在衛塞圓;佛陀涅槃古希那羅,月在衛塞圓,三期同一慶,慈光普天照。”由於這三個重要的日子,都落在五月的月圓,於是佛教徒便訂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月圓日,慶祝衛塞節。
這天,也象徵了佛陀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,照耀全球,發揚慈悲平等教義。
六年苦行悟宇宙真相
衛塞節又稱為佛陀日,或花節。這是因為佛陀在藍毗尼花園誕生,傳說那時天上散下許多香花,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及涅盤時,天上也散下香花。為此,每年的這個節日,佛教徒常在佛像前供奉香花,來表示對佛陀的感恩和敬仰。
其實,要提到衛塞節的由來,就不能不提到於2589年前,由於驚覺人生無常,更有生老病死之苦,而決定拋棄王位,捨卻榮華富貴,選擇出家修行的古印度釋加族淨飯王之太子,悉達多。
悉達多太子二十九歲出家,卅五歲成道,經過六年苦行,終於證悟了宇宙緣起緣滅的真相,成為了正覺無上的佛陀,窮其一生向眾生廣宣無上湛深微妙之法;他,是後人傳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亦即是佛教的教主。
在苦修時,為了證悟了脫生死、斷除六道輪迴的方法,佛陀走到沙羅樹下,安坐在文遮草上,面對著正象山的菩提樹,發大宏願:“若不悟道,全身雖滅,亦不起坐。”
發願之後,他在結伽跌坐之中,將他卅多年來所作諸思想體驗,綜合整理,結果於 農曆十二月初八 的黎明時分,仰望晨星時,突然頓悟了:“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”這,是佛陀成道的初期。
佛陀不但自證真理,同時也證到自他一如,同體大悲,所以也要使大家都證得真理,於是便到處奔波弘法,在那個時候,佛的境界已經完全沒有了凡人的貪瞋癡,佛果的圓滿偉大,已達到了真善美的極點。
源自古印度傳至全球
他弘揚真理、強調慈悲圓滿的努力,一直獲得數以千萬計之佛教徒的信服,所以佛教從古印度傳到中國、錫蘭、緬甸、斯裏蘭卡、泰國等,再逐漸流傳至世界各地,終於成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。
佛陀八十歲的時候,一天受拘屍城人供養後,便入拘孫河澡浴,又往拘屍城外娑羅雙樹之間,命弟子阿難舖床,頭北面西而臥,那天是 農曆二月十五日 ,然後,佛陀命阿難入城向信眾傳佈消息說,佛將於半夜入滅,有疑問者,可前去受最後教誨。
那一夜,佛陀勉勵眾生精進勤行。當應答即答、應說即說、座作即作完畢,佛陀即安祥地進入禪定,就此涅槃了。
佛教,是於1800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,並於西元九世紀初,再由中國傳入馬來西亞。馬來西亞政府從1962年宣佈衛塞節為大馬公定假日迄今,已有四十一年。由此,亦可見佛教是受到政府所推認的正信宗教。
每年衛塞節的慶祝節目,除了誦經、浴佛、佈施、供養外,還包括放生、點燈、遊行等。在馬來西亞,年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佛教徒舉行點燈花車遊行的慶祝儀式,吸引的遊客不可計數,幾乎已經成為了一項特有的文化宗教慶典。
注意:涅槃的意思是,斷盡了一切煩惱、圓成了一切功德的圓寂,跟滅度、寂滅、大寂定等,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相同,亦是不生不死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