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~3歲寶寶五官照護大全
0~3歲是孩子成長發展快速的階段,此時各部位器官尚未發育完全,尤其是外顯器官「五官」,直接接觸外在環境,需要特別仔細照顧,避免一不小心感染,讓身體其他部位的器官跟著遭殃。本單元將為您企畫03歲寶寶五官常見疾病及照護上常見的問題,讓爸比媽咪們更貼近寶寶的心,了解寶寶的需求!
眼睛eyes
外觀及發育概述
寶寶自出生後,眼球及視力即不停發育,一般來說新生兒眼軸長度約成人的75%,而後會持續變長,直到約12、13歲時可發展到成人的眼軸長度;且寶寶出生時眼球體積約7㏄左右,相較於成人的30㏄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。新生兒剛出生時,視力尚未發育完全,因此最多只能看到周圍2030公分左右的事物,對於接近眼前的東西特別感興趣,尤其是色彩鮮豔及會發出聲響者,而後發展到24個月時,開始有立體及遠近感的出現。寶寶視力能見度發展過程如下:
寶寶月齡 度數
4~6個月 0.1
6~8個月 約快0.2 ,且對焦能力發展得更好了
1歲多 0.20.3
2歲 0.4
3歲 0.6
4歲 0.8
5歲 1.0
一般來說,立體感的發展從出生就開始,到約2歲時幾乎就可以達到成人的程度,如果照顧者發現寶寶在成長過程看東西無法逐漸聚焦;已經2、3歲了走路還時常搖晃、容易跌倒,或是6歲時,視力還不到1.0等情形,應即刻就醫檢查,避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常見疾病
先天性鼻淚管阻塞
好發年齡:出生1歲。
成因及症狀:由於連攘眼角淚囊與鼻子的鼻淚管堵塞,使得淚液的排泄不順暢,導致寶寶常會淚水很多或眼垢堆積,如此不僅容易引起細菌感染,導致淚囊炎,還容易使得分泌物增加,一般來說以單側出現此疾者居多。
治療:約9成到1歲時會好轉,因此不必特別通鼻淚管,可幫寶寶在淚囊處按摩,一天3次,一次510分鐘以緩解症狀,如果寶寶1歲以後還沒好轉,再考慮通鼻淚管。
眼瞼內翻
好發年齡:1歲以內。
症狀:眼瞼內翻是指眼瞼位置異常,眼瞼緣向眼球側翻轉內捲,睫毛也隨著向內倒,會刺激眼球表面,而有異物感、畏光、流淚以及視力障礙等症狀,且容易造成角膜破皮或角膜炎。先天性眼瞼內翻,主要見於嬰幼兒下眼瞼內側。成因大多由於內眥贅皮、小眼球、眼輪匝肌纖維過度發育,或眼瞼板發育不全等所引起。另外,有些嬰兒比較肥胖,眼皮較厚,加上鼻根發育不夠飽滿,也會造成眼瞼內翻。
治療:視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開刀。輕度的眼瞼內翻會隨年紀增長而改善痊癒,無需治療;若睫毛刺激角膜,引起嚴重的角膜炎則需要用手術方式改善。
日常照護須知
1. 有分泌物時,可用小棉棒幫寶寶清一清。要注意的是,如果出現黃綠色分泌物,可能感染細菌性結膜炎,需就醫治療。
2. 如果寶寶出現結膜炎情形,需要點藥膏時,要先把手洗淨,用小棉棒把下眼皮往下扳,將藥膏點在眼球表面。
3. 當寶寶指甲太長時,要幫他修剪,避免寶寶揉眼睛,造成細菌感染。
4. 不要讓寶寶玩尖銳的玩具,避免刺傷眼睛。
5. 平時多觀察寶寶眼睛,一旦發現異狀立刻就醫診治。
耳朵Ears
外觀及發育概述
分為外耳、中耳及內耳。耳朵構造從寶寶出生時即發展完全,除了「耳咽管」之外。耳咽管走向較平,長度短,連接中耳腔到鼻咽管,約等寶寶5歲逐漸成熟,18歲以後才會發展到成人的狀態。耳朵由外而內依序是耳殼、外耳道的軟骨部、硬骨部、耳膜、中耳、乳突及內耳。耳殼本身有收集聲音及放大聲音的功能,同時可以幫助辨別聲音的方向;外耳道則是顳骨中的空腔,負責將聲音傳導入耳中;耳膜則是外耳與中耳的分界,由三層很薄的組織所構成,它不僅具備了放大聲音的功能,同時也能有效的將中耳腔與外耳隔離,預防感染的發生。
中耳負責顏面肌肉的運動及聽覺的傳導,負責將耳膜收集的聲音傳至內耳,而內耳分為耳蝸及前庭兩個部分。耳蝸可將聲波轉譯成神經訊號,負責聽力的部分,而前庭則是負責平衡的功能。
常見疾病
急性中耳炎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主要是由於寶寶感冒、上呼吸道感染,在耳咽管發展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或是太過用力擤鼻涕,病菌或分泌物沿耳咽管逆流而上,進入中耳腔,造成發炎,而導致耳膜紅腫,中耳腔積水、積膿,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有耳膜穿孔、流膿的情形,寶寶會發高燒、耳朵痛,在不會表達的情況下可能只是啼哭,焦躁不安或用手抓耳朵。所以幼兒的中耳炎需要靠醫師小心的檢查發現。
治療:使用抗生素治療約1014天即可逐漸恢復。部分小孩在接受治療後,會產生中耳積液的現象,雖不會有明顯不適的情形,但若持續3個月以上卻可能會影響聽力,或產生其他併發症。因此,雖然不一定要長期服藥,卻須定期、有耐心的接受追蹤檢查。
外耳炎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因為耳道潮濕或不當清潔,使外耳道皮膚受傷,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增生引起發炎,常見耳朵痛、癢、分泌物增加及流膿的情形,可在耳殼部分看到黃色膿狀物。此外,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洗澡水不小心跑到耳朵裡,由於未清理乾淨,使得洗澡水一直泡在那裡,結果把皮膚表皮給泡皺了。
治療:只要表面清乾淨、將膿液引流出,再使用適當的外耳消炎滴劑,讓耳朵保持乾燥23天即可。要判斷小寶寶的耳朵是否有感染需視耳朵是否有臭味產生,一旦發現寶寶的耳朵有臭味,最好到醫院請醫師診治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日常照護須知
1. 如要幫寶寶清潔,因為寶寶耳道小,又動來動去,不好清,建議使用棉棒稍微清外邊看得到的地方,避免深入,無需沾水,因為寶寶耳屎本身就蠻濕的。
2. 洗澡時,若不小心有少量的水進入耳朵,耳殼部分可用棉棒或小毛巾擦拭。
3. 坊間有種專為寶寶清潔耳朵的棉棒,此種棉棒頭端較細,中間較粗,如果家長想幫寶寶清潔又擔心不小心挖得太深,可使用此種棉棒,避免深入。
4. 如果外耳道不小心進水,可讓寶寶側躺,讓水流出,再保持乾燥即可。
5. 當寶寶有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情形,不要躺著喝牛奶,應採坐姿,以避免加重耳咽管逆流情形。
鼻Nose
外觀及發育概述
嬰幼兒鼻子外觀及內部結構在出生時即發展完成,只是口徑較小,功能不成熟。不同於成人的地方是,寶寶鼻腔內淋巴腺體較豐厚,容易造成鼻道阻塞,鼻黏膜易因外界物理刺激(如冷熱空氣變化)而浮腫,所以常會有鼻塞的現象。此外,寶寶能憑著嗅覺,正確尋找到媽媽乳房的位置,因此嗅覺也能說是發展較早的感知器官。寶寶出生後幾天內,嗅覺迅速發展,對於細微的味道也會有所反應,因此照顧者應避免使用濃厚的香水,以避免影響孩子嗅覺發展。
嬰幼兒上呼吸道的管腔比較狹窄,鼻孔後面的通道直接向著氣管的開口,用鼻子來呼吸要比用口腔來呼吸順暢而且不費力氣,因此大部分的嬰兒都是閉著嘴巴,用鼻孔來呼吸,張口呼吸的能力較差。由於寶寶剛從媽媽肚子出生,擁有抗體,因此不易感冒,但是漸漸長大後,抗體量逐漸減少,抵抗能力不足,就容易被感染疾病,尤其以呼吸道疾病為多。
常見疾病
鼻炎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因為感冒,上呼吸道感染而造成,可能出現鼻塞、流鼻水及打噴嚏的情形,有時甚至會出現鼻涕倒流,造成咽喉刺激引發咳嗽。因為鼻子發炎而引起的黏膜腫大,會使得鼻腔內的分泌物增多,在感冒時左右鼻孔會交互鼻塞。鼻塞還會造成流鼻水、嗅覺減退、呼吸困難、沒精神、食慾不振、煩燥不安及打鼾夜間睡不好,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。
治療:通常不需靠藥物,約37天會主動痊癒,如果症狀嚴重到會影響寶寶喝奶或鼻子已經快要擦到破皮,有時醫師會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以緩解症狀。
鼻竇炎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,成人鼻竇炎會有流鼻膿、頭痛、或發燒的症狀,但是這些典型的症狀不常發生在嬰幼兒身上,小兒鼻竇炎臨床症狀包括又膿又黃的鼻嚏、陣發性夜間咳嗽,因鼻塞而必須張口呼吸、眼屎增加、食慾及精神不振等,因此一旦寶寶流黃膿鼻涕超過7天以上,就要懷疑是否有鼻竇炎的問題。但並非所有流黃膿鼻涕者就是鼻竇炎,有時感冒快好時,鼻涕會變得比較濃,所以要確定是否是鼻竇炎需觀察5-7天以上。
治療:使用抗生素治療,嚴重者才需使用鼻腔灌洗方式。然而,一般來說,為避免避免嗆傷,鼻腔灌洗方式適用於有過敏性鼻炎的大小孩,不適用03歲的嬰幼兒。此外,因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約2個禮拜,所以一定要經過醫師確診才可使用,避免濫用抗生素。此外,由於療程時間較長,照顧者一定要有耐心,充份配合醫師完成整個療程,避免自行停藥,照顧者需知道,不完整的治療可能會讓鼻竇炎情形拖上好幾個月。
日常照護須知
1. 保持適當的環境濕度,避免寶寶鼻黏膜過乾,使用暖氣時可在旁邊放一盆水。
2. 洗澡時或剛洗完澡後,可幫寶寶按摩鼻子,讓熱氣進入,鼻屎即可自然鬆脫。
3. 可用熱紗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鼻上,讓適度水氣進入鼻腔幫助鼻屎自然鬆脫。
4. 如要使用棉棒幫寶寶清鼻子,只要將棉棒的前端插入鼻子裡,即可取出視線可見的鼻屎。如果分泌物位於鼻腔較深處,可使用虹吸式吸取器,可更容易幫助清除。
5. 當寶寶流鼻血時,應讓他的頭往前傾,避免鼻血倒流阻塞呼吸,並以壓迫的方式止血。
口Mouth
外觀及發育概述
寶寶約到6、7個月大時,乳牙開始相繼萌發出來,平均約六個月大時從下顎的大門牙開始長牙,但也可能提早到3、4個月,或延後至11、12個月才長牙,通常前牙會有前後6個月的差異,後牙的差異甚至可達1年。大約到2歲半時便長滿完整的20顆乳牙。不過,並非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及順序都一樣,一般來說,只要在滿周歲前長出牙齒,就算是正常的範圍。
另一方面,就學習的角度來說,寶寶喜歡將新奇的東西放進嘴巴裡,這是他們藉此認識、探索東西的方式,因為他們對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,因此只要照顧者注意到孩子的安全及衛生這兩個重要的原則,讓寶寶有更多機會多動動嘴巴,進行咀嚼或吸吮,不僅可以使寶寶及早習慣固體食物,還可以幫助寶寶口腔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得更好。約到1218個月左右,寶寶的手部控制能力逐漸提升,此時他們觸覺學習能力即開始發展,再加上孩子已有足夠的口腔學習經驗,因此將東西放進嘴巴裡咬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了。
表格:牙齒生長順序
上排牙齒 長牙時間 長牙順序
正中門牙齒 8~12 個月 2
側面門牙 9~13 個月 3
第一大臼齒 13~19 個月 5
犬齒 6~22 個月 7
第二大臼齒 25~33 個月 10
下排牙齒 長牙時間 長牙順序
正中門牙齒 6~10 個月 1
側面門牙 10~16 個月 4
第一大臼齒 14~18 個月 6
犬齒 17~23 個月 8
第二大臼齒 23~31 個月 9
常見疾病
鵝口瘡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由於念珠菌感染所造成,常發生在身體健康情形很差、使用大量抗生素、類固醇藥物,先天或後天免疫力受損的嬰幼兒身上。患鵝口瘡的寶寶,他們的口腔中的臉頰內側和舌頭上,都可看到白色、豆腐乳樣的大小顆粒。這些顆粒看起來也像奶渣,用力強行擦掉可能會出血。嬰兒患鵝口瘡,似乎不痛,卻可能不舒服,食慾也不好。
治療:健康寶寶的鵝口瘡,因為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免疫失調,都應能自行痊癒。若配合將少量抗黴菌藥物Mycostatin放入口中,可使寶寶快速痊癒。許多寶寶的鵝口瘡都是因為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,像使用抗生素、類固醇等,他們的鵝口瘡也就必須把誘發因素除去之後,才比較容易治癒。
奶瓶性蛀牙
好發年齡:0~3歲。
成因及症狀:有些寶寶喜歡邊喝牛奶邊睡覺,由於寶寶睡著以後唾液減少分泌,造成高濃度的奶水附在齒面上,成為細菌的溫床,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後,就會造成寶寶的牙齒脫鈣,因而形成蛀牙。當奶瓶性蛀牙到某一程度,就會引起牙痛,嚴重時會發炎,甚至引起顏面腫脹。
治療:輕微時可以填補蛀洞,嚴重者必須做根管治療或拔除。不過這是可以預防的,照顧者應多留意孩子的飲食情形,養成吃完東西後清潔口腔的良好習慣。
日常照護須知
1. 清潔口腔最簡單的方式是讓寶寶喝完奶後喝水,簡易替代漱口的方式。
2. 對於長牙的寶寶,家長可把手洗乾淨,用乾淨的紗布捲在手指,深入寶寶口腔,幫他清潔舌頭及牙齒。
3. 可以用一般兒童牙刷,來幫寶寶清潔牙齒。購買兒童牙刷要選擇小的刷頭,以方便在小小的口腔中靈活的活動,大小大約以一次能清潔一顆牙齒的大小為原則。
4. 幫已長牙寶寶清潔口腔時,可讓寶寶躺著,照顧者以面對面的方式來幫寶寶刷牙。
5. 如果寶寶不愛刷牙,建議可用玩遊戲的方式帶他一起刷。
皮膚Skin
外觀及發育概述
由於嬰幼兒皮膚發育不完全,因此只要被摩擦就容易產生紅腫,根據書田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,寶寶肌膚具有以下四大特性:
一、容易受外力損傷
由於皮膚角質層尚未發育成熟,真皮層較薄,因此易被外物滲透,並容易因摩擦受損。二、控制酸鹼能力差
健康皮膚表面有一層酸性保護膜來保護皮膚,但由於發育不完全,因此嬰幼兒皮膚控制酸鹼的能力差,為防止細菌感染,維持皮膚微酸性,保護皮膚就顯得相當重要。
二、皮脂腺及汗腺不發達
三、一般嬰兒的皮膚厚度約為成人的三分之一,角質層健康且保水功能佳,然而他們的皮脂腺及汗腺較不發達,因此對外來的刺激較敏感,抵抗外界細菌、病毒的能力較差,易受外界侵害。
四、容易出現疹子與發熱
寶寶汗腺及血液循環系統還處於發育階段,體溫調節的能力遠不及成人,所以容易產生發疹和發熱情況。
五、免疫系統能力差
由於寶寶的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全,抵抗力較弱,因此較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情形,也容易有細菌感染問題。
常見疾病
痱子
好發年齡:0~歲。
成因及症狀:學名為「汗疹」,是因為汗腺阻塞所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。寶寶活動力強,當大部份汗液無法順利地經汗管排至皮膚表面,便會造成皮膚表面露滴狀的水皰或小紅疹,甚至有膿皰。
治療:因為汗疹與出汗有關,所以最重要就是保持皮膚的乾爽,不僅要選擇寬鬆、透氣、吸汗的棉質衣物,通風涼爽的環境也是相當必要的。另外,使用清涼、具收斂效果的痱子膏,也可改善症狀。
脂漏性皮膚炎
好發年齡:3~個月的嬰幼兒
成因及症狀:由於寶寶還在媽咪肚子裡時,皮脂腺分泌不正常,受母親本身荷爾蒙(雄性激素)作用影響,使得一出生即患有此疾。症狀可見厚厚的、黃白色的頭皮屑出現,此外,在耳朵、眉毛、臉部、前胸會發現銀白色脫屑的紅疹。
治療:一般來說,寶寶出生後約612個月症狀會逐漸消失,平時可以溫和的類固醇擦拭患部。日常照護可採下列方式:1.睡前用嬰兒油擦在患部厚厚的皮屑上,覆蓋一晚後,皮屑便會軟化,早上再以洗髮乳沖洗掉皮屑。或是洗澡前在患部上擦上嬰兒油,再利用洗澡時將軟化過的皮屑沖洗乾淨即可。
2.以溫和乳液或霜擦拭患部,讓患部維持保溼。
日常照護須知
1. 依天氣狀況適時幫寶寶增減衣物,避免穿太多使皮膚悶住,反而引起過敏現象。
2. 當寶寶皮膚太乾燥時,可為寶寶塗抹適量乳液。
3. 冬季外出前可幫寶寶塗上護唇膏,避免嘴唇乾裂。
4. 有皮膚過敏現象的寶寶盡量不要接觸寵物或絨毛玩具。
5. 適當幫寶寶清潔皮膚,但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,一般常見的嬰兒專用香皂、沐浴乳及泡泡浴露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留言列表